省经信委关于江苏省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
苏经信企信〔2017〕957号
各设区市经信委、国资委、质监局,昆山、泰兴、沭阳县(市)经信委(局)、国资监管机构、质监局,有关单位:
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为贯彻落实好《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资委 国家标准委关于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信软〔2017〕155号),经研究,我们制定了《关于江苏省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江苏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年12月1日
关于江苏省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资委 国家标准委关于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信软〔2017〕155 号),协同推进《中国制造 2025 江苏行动纲要》(苏发〔2015〕16 号),深入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速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提升江苏产业和品牌竞争力,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末,全省 2 万家规上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超过 5000 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省属国有企业贯标全覆盖,认定 1500 家省级贯标试点企业(其中小微企业 300 家),入选 20 家以上国家贯标示范企业,培训超过 10 万人次,新增 1 家全国卓越级贯标服务机构,2家全国优秀级贯标服务机构。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成为政府、行业、企业分业施策的重要依据。形成一批互联网环境下行业性新型能力打造示范案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逐步成为引领江苏企业战略转型、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二、健全标准化组织,积极参与标准研制
(一)强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化技术组织工作。组织重点企业、服务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参与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积极承担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工作;加强与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对接和协作,承担交办事项;适时申请组建机械装备、冶金、医药等领域技术委员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分行业标准的研制与应用推广。
(二)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研制。在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总体架构下,鼓励全省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和承担行业或细分行业的标准制订和实施指南,牵头研究符合江苏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方法工具,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有关的解决方案标准。在机械装备、冶金、纺织、电力等行业完成制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或实施指南。
三、多层次开展培训,普及推广体系标准
(一)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培训。组织专题研究班,针对全省市县分管市(县)长和设区市经信委主任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培训。面向党政干部、高层次人才、企业负责人等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培训,鼓励各级经信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发挥新媒体力量,面向不同对象,分层次、分类别、分主题定期开展培训。引导服务机构、达标企业及时总结贯标经验,形成方法、路径、工具等案例集,编制培训教材通过经典案例宣讲会的方式予以推广。支持咨询机构、评定机构加强内部培训,提高贯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同时将面向企业的培训人数、内容和效果等纳入机构评优范围,引导有关机构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培训工作。
(二)面向特色产业开展贯标示范工作。各设区市围绕本地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 1-2 个特色产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工作,每年度省经信委从各地优选 20 家标杆企业,在全省总结推广贯标优秀经验和成果。通过特色产业里的示范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变革和采信机制的推广,带动产业链企业开展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的贯标行动,推动特色产业链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优先支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内同等条件的达标企业成为各级贯标示范企业。
(三)深入开展贯标试点工作。坚持滚动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百千万”工程,在省和各设区市经信部门分别建立贯标试点后备企业库,部、省、市滚动推荐储备,不断扩大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范围和数量。针对小微企业需求和特征,对接服务机构有效帮扶,开展小微企业贯标试点和普及工作。省市区(县)三级密切配合、保障有力,推动形成重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普通企业,点线面相结合的供应链式网状贯标格局,逐步建立由企业内生需求驱动的贯标长效机制。
(四)推动国有企业全面开展贯标工作。鼓励省内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参与两化融合对标评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各项工作,充分整合和开放国有企业优势资源,加强沟通交流,共享经验成果,共同推动下属企业、产业链企业及供应商全面开展贯标,逐步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新生态。
四、发挥两化融合数据作用,持续打造企业新型能力
(一)规上企业普及自评估自对标。充分发挥国家、省有关两化融合数据填报、统计、分析平台的作用,以大中型企业填报两化融合数据为重点,不断扩大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的企业范围,引导全省企业持续参与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定期公布各地、有关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有关数据,发挥两化融合数据基础性作用,帮助各市掌握现状,发现问题,明确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二)发挥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作用。加强与国家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合作,充分发挥省有关咨询、评定机构作用,及时更新并不断完善两化融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企业、行业和地区两化融合评估评价模型,夯实江苏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建设基础。推动编制各设区市、八大重点行业、省属国有企业两化融合数据地图,跟踪研判省两化融合发展重点、价值成效、特征模式及发展趋势。拓展数据地图的服务领域,引导各地区政府、各行业组织、各类企业深入应用数据地图,进行精准施策、精准服务和精准决策。
(三)持续打造企业新型能力。分行业在全省每年举办一次互联网时代企业新型能力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引导企业将发展重点逐步从关注成本、质量、效率等,向关注用户价值、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转变,鼓励企业围绕战略转型和差异化竞争的迫切需求,动态制定新型能力规划,构建并持续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能力。每年组织专家对通过评定企业打造的新型能力进行路径分析、方法研究、模式总结,定期发布年度企业卓越新型能力建设报告。
五、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健全监管采信机制
(一)培育优秀服务机构。组织贯标咨询业务专题培训,鼓励贯标咨询机构与行业专家、企业 CIO 等合作,加强服务机构团队建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依据两化融合贯标服务机构评级标准进行年度评优,组织优秀贯标服务机构全省行活动,支持服务机构承担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企业的两化融合业务培训、经验分享和示范推广工作,推动市场资源向优质贯标服务机构集中。推动各类咨询服务机构、技术服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深度合作和兼并重组,培育和打造明体系、善管理、懂技术、能实施的多领域综合型服务机构。
(二)建立贯标服务市场监管制度。加强与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跟踪、评定管理平台的对接,制定全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有关制度,对企业实施贯标工作全过程监管,引导服务机构自律和企业本质贯标。开通贯标服务热线,督促服务机构加强对服务团队、关键环节的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贯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订《江苏省贯标服务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构建政府引导、行业监管、机构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市场竞争机制。
(三)拓宽贯标评定的社会采信范围。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从政府层面率先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采信试点,在各类示范试点、有关企业认定、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政府奖励补贴等领域探索试行。通过政府采信政策的制定,引导省属企业、大中型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及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将评定结果与供应商选择、招标投标、投融资授信、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等相结合,不断扩大评定结果的社会采信范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成立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负责全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的统筹协调、政策制定、组织推进和督促检查。逐步完善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体系建设,鼓励行业组织、制造企业、服务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考核监督。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联盟负责全省贯标机构咨询服务闭环监督与管理,对咨询服务全流程进行跟踪、统计、评估,对机构服务质量定期通报和考核,推动贯标咨询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逐步将各级经信部门的贯标培训宣贯活动、各地特色产业贯标示范企业数量、部省贯标试点企业数量、贯标试点后备企业库、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自对标数量进行通报和考核,逐步完善全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的跟踪监测、统计分析、信息通报、监督考核等机制。
(三)加大政策支持。省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升级专项对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优秀贯标服务机构给予奖励。对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或实施指南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奖励。鼓励从产业政策、诚信体系、政府采购、项目审批及品牌认定等方面将贯标评定结果纳入采信范围,提高两化融合贯标的社会认可度。
(四)大力宣传推广。各级经信等部门、行业组织、服务机构要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宣贯活动,借助传统媒体、社群媒体、互联网平台力量,面向重点贯标企业,加强政策宣贯,介绍咨询评定服务流程,宣传贯标示范企业和典型案例,帮助企业提高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识,指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工作。积极借助“中国两化融合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江苏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平台宣传推广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成果,提高全省两化融合贯标工作的影响力。